close

 

18世紀時的法國國會,當時已經允許平民選出的代表到國會開會。開會時,貴族的代表坐在主席的右邊,平民的代表坐在主席的左邊。

 

坐在主席右邊的貴族代表,總是在幫權貴說話。

坐在主席左邊的平民代表,總是在幫百姓說話。

 

這就是「右派、左派」這兩個名詞的由來。

 

在民主化之後,雖然沒有再分貴族和平民了,但是社會上還是有諸如「資方和勞方」、「富人與窮人」,等不同的社經階層。

 

所以,站在「資方、富人」的角度說話的黨,就被稱為「右派政黨」。

所以,站在「勞方、窮人」的角度說話的黨,就被稱為「左派政黨」。

 

右派政黨站在資方的角度說話,通常會主張:「民營企業家最棒!民營企業家最屌!政府的效率就是比我們民營公司差。所以政府應該把大部份的事情都外包給我們民營公司。政府應該縮編,應該關閉國營企業,所有的事情都給我們民營公司來做,會比較有效率。」

 

右派這種主張縮編政府且關閉國營企業的論述,政治學上叫「小政府」。

 

左派政黨站在勞方的角度說話,通常會主張:「政府應該照顧人民,提供各種社會福利,並且提供各種民生必須品。政府應該擴大才能提供人民更多的服務,同時,民生必需品不能被貪婪的財閥壟斷,所以國營企業應該繼續存在,讓國營企業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各種民生必需品給人民。」

 

左派這種主張擴大政府且支持國營企業的論述,政治學上叫「大政府」。

 

後來,也有很多窮人和勞工覺得「小政府」的論點有道理,所以支持右派。也有很多富人和資方覺得「大政府」的論點有道理,所以支持左派。

 

所以現在右派和左派,已經不是富人和窮人之爭了。

 

右派和左派,就這樣一路從18世紀戰到今天。到底哪派比較有道理?恐怕是見仁見智了。

 

雖然兩派各有他的道理,不過,在人類近代史上,兩派都有出現過「利維坦化」的病態亞種。

 

左派利維坦化的例子比較直覺,所以先介紹左派。

 

「提供各種社會福利、提供各種民生必須品」這些不是立法權的工作,也不是司法權的工作,這些是「行政權」的工作。所以「大政府」就是擴大行政權。

 

為了讓行政權能夠「提供更多社會福利、提供更多民生必須品」,就得給行政權更多的權力。如果一個國家的三權分立系統不夠成熟,在行政權的權力擴大的情況下,行政權的力量就會增強到讓「立法權、司法權」無法制衡的地步。

 

然後,行政權就失控成為利維坦。蘇聯帝國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
 

右派利維坦是怎麼回事?右派不是小政府嗎?小政府就是小行政權,這樣要怎麼利維坦化!?

 

首先,既然是小政府,所以很多事情就給民營公司來做,然後,部分民營公司就發展成大財閥。立法權的控制者「國會議員」是民選的,選舉很花錢啊,所以漸漸地,超過一半的國會議員都是靠大財閥的資助才當選的。在內閣制國家,這同時代表著,掌控行政權的內閣首相也是依靠財閥才能上位。(如果是總統制國家,選總統也很花錢,所以也可能會選出靠財閥資助才能上位的總統。)

 

所以,財閥就掌控了「行政權」和「立法權」了。

 

如果,剛好碰到不景氣,工廠生意不好,工廠停工,一堆勞工失業。工廠的老闆就是那些大財閥,這時候,財閥就會叫「行政權」擴大軍隊規模,叫「立法權」支持擴軍政策,擴軍可以讓失業人口去當兵,解決失業問題,擴軍也必需給軍隊買更多武器,這樣工廠就有生意了。

 

就算是小政府,「軍隊、警察、法院」也不會外包給民營公司,軍隊和警察屬於行政權,所以在擴軍的同時,也是在擴大行政權,利維坦表示:「開心^^

 

財閥們看到工廠生意變好,當然樂於繼續支持主張擴軍的政治人物。所以,支持擴軍的議員在國會的席次越來越多,軍隊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。

 

最後,甚至整個國家變成以軍隊為核心,社會各行各業變成「以替軍隊服務為主要業務」。掌握軍隊的人,權勢開始壓過財閥。當大家發現,行政權已經變成「軍事獨裁風格的利維坦」時,一切都已經太遲了。

納粹、軍國主義,這類的獨裁政權就是這類利維坦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基本上,二戰東歐戰場,就是「左派利維坦」大戰「右派利維坦」XD

arrow
arrow

    邪惡蛋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