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在美國建國初期,政府都任用出身良好的世家子弟為公務員,這種用人方式史稱「仕紳制」。世家子弟雖然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,知識上沒有問題,但是卻有「不知民間疾苦」的毛病。

 

傑克森總統(美鈔20美元上那一位)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所以把用人方式改成「不看出身,只看政黨」,只要和總統當選人同一個黨的就優先錄用為公務員,不看是否為世家子弟。這樣的確給了一般窮人家小孩有了當公務員的機會,但是,這些公務員會認為「只要政黨輪替,我們就失業了,所以,要趁這四到八年儘量貪污!!」美國的文官體制因此變得很腐敗。傑克森總統這種用人方式,歷史給它一個很難聽的名稱:「分贓制」。

 

19世紀末,美國從法制面改革分贓制。立法規定公務人員必須要考試通過才能任用,20世紀初主張「行政中立」的威爾遜當選總統(威爾遜的「行政中立」理論,強調公務員應該忠於國家,不可忠於特定政黨。)這段期間美國的公務員用人制度從「分贓制」改良成「功績制」。

 

功績制下的國家任用公務員,不看身家也不看政黨。考試通過才可以當公務員,當上公務員之後,工作權受法律保障,不會因為政黨輪替就失業,這樣就可以減少公務員被執政黨拿來「為黨服務」的情況。另外,也限制公務員參加政治活動,公務員拿的是國家的薪水,效忠的對向是全民,不能偏袒特定政黨,進一步強化公務員的政治中立性。

 

然後,美國的政府體制演變成,政府由民選的首長做決策,政府的日常營運和政策執行由考試進去的公務員負責。但是,民選首長一個人可能無法勝任決策的重任,所以又給了民選首長任命政府各部門高階主管的權力,這類高階官員叫「政務官」,其他中低階公務員叫「事務官」。政務官不用經過考試,所以民選首長可以自由任用他所信任的人當政務官。政務官的工作權沒有法律保障,所以一但政務官決策錯誤造成民怨,就得辭職下台。

 

所以政府內的人員分成考試進去的「事務官」和非考試進去的「民選首長與他指派的政務官」兩類。後者有決策權,前者只能依照決策執行工作。

 

在這個「行政中立」的風潮下,研究政府日常營運的學問漸漸從政治學中獨立出去,變成「行政學」這個新的學科。

 

政府是個很巨大的組織,它的結構很複雜,人也很多,考量到複雜的結構和人性,行政學也發展成一門大學問。以下簡介行政學在探討哪些方面的議題。

 

一個人的統御能力有限,通常能夠直接有效管理的部下人數不會超過十個人。一個人要怎麼管好幾萬人?學者韋伯從研究德軍得到靈感。

 

當時的德軍,一個將軍管10個以下的上校,一個上校管10個以下的中校以此類推一個班長管10個左右的兵,所以一個將軍可以透過這樣的組織,間接管理好幾萬的士兵。這樣的「金字塔型組織」,行政學和管理學稱之為「科層組織」。

 

政府也是個好幾萬人的大組織,所以韋伯建議政府組織也要設計成「科層組織」。至於組織基層,可以用「科學管理」來管理基層人員。所謂科學管理,是研究基層人員的動作,然後歸納出每種工作最有效率的動作方式,每個人只負責一項工作,所以每個人只要把他負責的工作「最有效率的動作方式」練熟,然後每天重複一樣的工作就好了。

 

這就是早期行政學的研究方向。這個方向簡直是把人當機器在用,太變態了。所以後來的行政學再加入「心理學」,開始研究怎樣可以讓人員受到「激勵」。畢竟機械化的管理只能壓榨出員工的「勞動力」,透過激勵才能誘發出員工的「創造力」。創造力比勞動力能創造更多的價值。

 

政府除了管好自己內部,還得回應民意以及適應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,所以,接下來的行政學再加上研究政府和外部環境的互動。

 

之後,行政學和政治學一樣,也開始戰「左派」VS「右派」,左派的代表NPA學派主張大政府,右派的NPM學派主張小政府。然後他們就戰到今天。

 

目前在我國大學教育,行政學被放在「公共行政系」,喜歡研究政府日常營運的小朋友,不要填錯志願喔~

arrow
arrow

    邪惡蛋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